企业管理软件是否应该自己研发探讨
|
admin
2025年8月21日 19:12
本文热度 83
|
编者按:企业建设应用系统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业务和管理需求,就类似于希望乘车去旅游,旅游是目的,而造车不是,绝大部分时候买车就行,不需要造车。是否支持企业自研应用软件,与时代背景、行业发展、技术储备、高层思路等多方面都有关系。2001年左右,我当时所在的集团二级公司自研外贸行业ERP软件,我是信息部的一名程序员。跨入新千年,国内大型企业刚开始应用ERP软件,当时国内的ERP软件行业也处于从财务软件到ERP软件转型的初步阶段,用友1998年推出的NC(New Centrury)软件直接就以“新世纪”作为了产品名称,用友同年还发布了U8,1999年金蝶发布了K/3,外贸行业ERP软件厂商北京南北天地公司在2000年5月刚正式成立。当时在一定意义上看,厂商与一部分企业IT部门的技术能力差异不是很大,我们当时也考察过行业内主流的国内外ERP软件产品,感觉与当时信息部自己的开发基础相差不大,从业务功能方面看,因为我们本身在进出口公司工作,感觉自己比厂商更熟悉业务,于是在时任公司领导的支持下,2002年我们基于自己积累的一套开发底座自研了外贸行业ERP软件,之后运行了14年,支撑了公司从单纯的外贸业务向项目型多元化业务的转型。(相关阅读:《一个人的ERP》)在自研自用ERP软件的十多年中,我们也向外出售过几套我们的ERP软件产品,我当时也从程序员转型兼顾功能实施和项目管理。在前数年中,我对自研的热情是比较高,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是当时我们自己的软件与行业内同类软件处于同一水准,且我们自己在外贸央企内部,对进出口业务、央国企等方面都很熟悉,有着做好外贸ERP软件产品的一些基础条件,当时市场上也还有较多的一些机会。第二是产品情结和兴趣,我们那一批程序员(VB、VC、Delphi、PB、Java等)当中一些人对自己开发软件,而且能有很多用户使用是有情结的,包括我自己在内,那些年还很热衷业余时间编写程序,也开发过几个共享软件(这个概念这些年好像基本听不到了)放到网上让大家免费使用。(相关阅读:《低代码或许给管理类软件厂商提出了一个问题》)包括到现在,我在参加一些展会、行业交流、厂商市场活动时,仍然羡慕软件公司有自己的产品。对软件公司而言,产品是核心竞争力,有产品才有一切,有产品才能有更多可能。热爱这个行业,所以热爱软件产品。第三是希望对改变现状能有更多主动性,我当时所在的企业在十多年转型的过程中,业务方向、组织机构、高层思路都有很多变化。企业信息化部门在不同时期的境遇差别很大,信息化部门有过辉煌的时期,而后续随着业务和领导思路的变化,信息化部门常常很难左右自己(相关阅读:《信息化部门不是一级专设部门的时候会怎样?》),部门的未来有时充满不确定性。当时认为,如果有自己的产品,对外可以形成一定的业务,对部门发展总是有帮助的,但其实与企业的主业不在一个方向上,而且市场上同类产品越来越多、越来越好,所以有些想法或许更多是一厢情愿,是一个程序员身处当时环境下希望有所突破的梦想(还能有什么办法呢?)。这个想法,可能现在也是一部分企业IT部门或者数科公司的想法,……。
到了2015年前后,ERP软件在国内已经大规模推广至普及,ERP软件行业也经过多年的迅速发展,从软件产品到实施服务(生态)都已成熟,厂商们在软件开发和业务积累等多方面相较一般的企业IT部门已形成壁垒,即一般企业IT部门的能力与大型厂商的可比性越来越低。我所在的公司在业务转型后领导也有了新的思路,我们信息化部门也给出了新的建设方案,改为使用成熟商业套装软件建设新的企业核心系统,而且后续确实快速的完成了一系列系统的建设和集成,高效达成了工作目标。(相关阅读:《2016年一个ERP项目的一些事》、《一个信息化项目中先后接触的咨询公司、软件原厂、实施厂商》等)当时选择成熟商业套装软件的主要原因是,主流产品的功能已完全满足甚至超过我们的需求(ERP软件的核心功能和价值范围),所选择的实施生态资源也很专业,企业自研已不具备达到这种程度的条件。虽然十多年间我们也在一直迭代自己的软件,但同时我也一直在跟进行业的发展,对企业信息化领域的主要软件和水准以及企业应用情况都有一定的了解(一直学习和实践也是这个职业的需要和特点),所以当公司提出要根据企业发展新情况建设新系统时,我完全没有考虑过自研。我们信息化工作后来的基本原则是,采取各种措施以合理的成本及时满足业务和管理需求是第一要务(也是企业信息化部门的核心价值之一),我们基本没有特殊需求,那么使用成熟商业软件基本是第一个自然的选择。即如果一个应用,在市场上已有较多成熟软件产品,肯定优先考察这些产品,借助专业的软件和服务快速满足需求,这是一个直观的思路。如同本文开头编者按中所述,乘车旅游的目的是去旅游,是去玩,乘车只是达到目的地的方法,车只是交通工具,市场上有很多车可供选择,所以不需要先造车再去旅游,不用投入大量资源和时间辛苦的造车然后再去旅游,造车不是目的(造车是汽车制造厂商的工作目标,开发软件是软件厂商的工作目标),更何况一般企业自研的“车”不一定能满足旅游的实际需要。驾驶房车出去旅行是目的
当前的企业软件市场产品极大丰富,厂商们卷的“腥风血雨”,好在中国市场足够大,厂商在经营方面只要不犯很严重的错误一般不会垮掉。在厂商们的激烈竞争之下,也在用户们多年的应用培育下,现在各个领域的主流软件产品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准,一般情况下,企业的绝大部分需求都有标准功能可以实现,加上部分功能增强和纯定制化补充,绝大部分项目都可以交付。在当前的产品水准下,在众多成熟产品的供给下,企业自研的基础与厂商相比往往就可能比较单薄。我有时给一些领域的软件选型举例子,主流厂商的产品卷了这么多年可能已经达到了博士毕业的水准,而自研,当前可能只有学前班或者小学的基础,所以自研在短时间内达到与主流产品一样的水准可能非常困难,典型如财务核算、人力资源、OA、ERP等领域。关键是必要性,明明市场上有,却要自研,必要性就很值得商榷。行业内也确实有较多不尽如人意的软件产品(也说明做好产品并不容易),用户有方方面面的不满意,但可以思考一下,如果认为厂商们卷了二十多年的产品仍然不能满足需求,那么自研在短时间内就可以超越厂商的产品吗?难度可能非常大。(相关阅读:《关于用友金蝶浪潮SAP等ERP哪个更好的问题》)自研后也有一系列问题要思考。如果定位只是自用,只要这个软件可以满足自己企业的需求,其实也是可以的,这种自研抛开总体成本(先期投入和后续迭代)先不谈,在功能方面可以算成功。不过也有一种情况,自研的软件或许可以贴合企业的需求和习惯,但可能并不是最佳方案,行业内领先产品或许有更先进的解决方案,只是自研时不知道或者做不到,一些情况下的自研可能是“闭门造车”(这种情况在一部分技术能力比较强的企业,特别是IT公司比较多。市场上原本有专业的软件产品,但出于各种原因,IT公司就喜欢并且有条件自研,所以看一些IT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有时会看到一些不太主流的架构、软件和应用方式)。然后来看自用自研软件的资金投入。如果仅自用,意味着企业自己要承担全部的投入,这在很多情况下也是合理的,比如功能非常好的满足了企业需求,后续不会有大的功能补充或基础架构的迭代,总体的投入产出存在优于采购外部商业软件产品和服务的可能性,但也有很多时候,长期维持一个团队迭代开发自研软件所需的投资是很大的。对软件厂商来说,一个产品会有多个客户贡献的价值,可以支持这个产品的长期迭代和升级,软件公司在一个产品上的投入会被多个客户分摊,这个产品有更多机会长期发展下去。而对企业自研,所有的一切,都需要自己承担,软件的长期使用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很有可能变成长期高投入的自用,并不划算。如果不仅是自用,希望对外销售并形成业务,首先,项目与产品两类工作差异巨大,例如自研只需要满足企业自己需求即可,而对外时,功能就可能不满足客户需求,需要做增强和定制化,就有“额外”的资金投入,这些钱,一部分可以由客户消化掉,有些是不能的(比如主流软件产品都有的功能,但当前自研软件没有)。软件功能越强大,越能直接适合大部分客户的需求,但做到这一步并不容易,很多厂商都没有做好(项目上通过定制化交付的“个性化”功能越多,利润越低。什么是个性化需求,是个好问题。相关阅读:《为什么一些信息化项目亏了?时间问题?不完全是……》、《项目的需求蔓延之灾》),对自研的挑战就更大了。即便自研的软件进入了市场形成了一些业务,但这个市场真的很好吗?在一般的认识下,赚钱相对容易的市场才是好的市场,可以进入去赚钱,但企业软件这个领域,时好时坏,这些年大量老牌的软件厂商之间卷的一塌糊涂,有些厂商活的也比较辛苦,企业的信息化部门或者数科公司,真的也要挤到这个市场中去卷?初入市场的自研产品,能否超越行业内多年的职业选手?大家大部分都是一样的普通人,厂商们做不好的,自研可能也不一定会做的更好。(相关阅读:《企业软件还是一种好生意吗?》)多年来接触和了解到很多自研的案例,其中有成功的,但大部分由于包括上述在内的多方面复杂原因,不太成功,因自研导致的“一地鸡毛”还是挺多的。“自研”的方式也有很多种,有些是真的从零开始自研、有些是利用一些开源基础的自研,也有更特殊的,就是有的企业引入软件厂商的产品做一定的改造或者包装的“自研”。对最后的这种,如果没有一些特殊的、深层次的原因,就很不合逻辑,似乎不应该出现这种“自研”。需要说明的是,自研并不是完全没有优势,也是有一些的,例如企业对本行业的业务肯定更熟悉,行业领先的企业在本领域内就是专家,以领先企业的优秀沉淀形成软件产品是自研走向市场的机会之一,但重点一则是确实有独到的业务或管理沉淀,另外还要看是否具备足够的技术能力开发产品级的软件。如本文标题,我从支持自研到不太支持,但不是完全的不支持自研,在一些情况下自研也是可以的,甚至是必须的。例如一些行业细分的专业领域,通用软件厂商没有更专业的解决方案,行业内的专业软件厂商做的可能也不太理想,那么企业针对本行业的专业领域自研软件解决自己问题的同时,在该领域可以形成业务和技术壁垒,这种情况下,首先不是“重复发明轮子”,不用与大量同质软件竞争,其次这种自研的专业软件也在企业的主业方向上,具有长期发展的基础。还有对企业而言,在比较大的需求之外(比如建设一整套ERP、财务共享、司库、HR、PLM、CRM等系统),对一些小的应用需求,在企业已建的软件体系内没有直接的功能,单独采购和建设也有点折腾,这种情况下,企业的信息化部门一则可以基于已有的技术储备(例如开发平台,复用的负载均衡、界面生成、权限控制、用户管理等)快速开发一些小应用,或者基于已建的ERP、OA、BI等自带的或者专门的低代码平台,低成本的快速开发一些小的应用,这些都是合理的,这种基于自主能力的技术实现,一般情况下比采购外部服务要便宜很多,性价比好。典型的企业信息化部门毕竟要有足够的技术能力,软件开发能力或许是IT技术中永恒的核心之一。(相关阅读:《企业信息化部门须把三种能力做实》、《大型企业信息部拥有自主系统应用能力的重要性》)另外一个层面的自研是必须的。在近些年大的背景下,有些潜在的极限情况要比很多人了解的复杂和严重的多,所以在一些关乎多方面安全的关键领域,自主可控极为重要,就必须要解决软件国产化的问题。发展一直是目的,但为了不断到达新的目的地,必须有车才能保持高效率,车不能受制于人,就需要自己能够造车,然后乘车到达目的地。有些重要的东西,不是我们不买,而是对方不卖,所以有些自研是超过企业层面的战略性工作。
1956年7月13日,第一辆解放牌卡车CA10试制成功,结束了新中国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
回到本文主题,企业要明确自己信息化的目的,目标清晰,很多问题可能就不存在了。本文并不是反对所有的自研,只要自研之前真的想对了,想清楚了,真正的自研也是带来创新的方法之一。企业信息化是一个管理和技术结合的综合性工作,是要落地的工作,强调性价比,实事求是、务实高效是这种工作的基本原则。以上仅是个人观点,不代表各方立场,用于交流和探讨。说明:本文相关图片来自中国一汽、东风汽车、中国长安等网站。
阅读原文:原文链接
该文章在 2025/8/22 14:17:27 编辑过